会计国际趋同的谐音与杂音
今年会计准则制订的提速,可谓中国会计标准的二次革命。革命虽尚未成功,但成效已初现。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北京共同签署联合声明,成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向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联合声明虽然简短,却立体全面,既有双方观点,也有目前达成的共识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其中,IASB认为,一些国家在其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为反映其特有环境,补充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没有涵盖的规定和应用指南,这是一种实事求是和可取的做法;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展予以高度评价和赞赏。而中新网11月11日电,据人事部消息,国务院任命王军为财政部副部长,这暗示了政府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肯定,以及对会计工作再创佳绩的信心与决心。
路漫漫尚修远
会计国际化不仅包括会计标准本身的国际趋同,更要建设会计标准执行机制,保障其有效地贯彻落实。展望会计准则趋同之路,诸多挑战不容忽视。这其中既有会计准则本身的挑战,如语言转换的翻译问题、准则及结构过于复杂问题,以及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频繁修订的问题等;也有贯彻落实方面的,如中小企业实施、会计中介落实问题,以及相关人员所需的大量知识更新;还包括由于渐进式改革所导致的逐步增强的阻力,以及准则趋同触动的利益各方的协调问题。
当然,这些挑战并非我们独有。
作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倡导者与追随者,欧美近期发出了不和谐之音。日前,国际上两位会计学教授撰文指出“全球会计准则不应趋同”,在急于推行全球会计准则之前,应三思而行,原因有四,一是会计数字的重要性及意义取决于企业所在国家的经济环境;二是对于统一财务报表能够带来的种种益处的预期是不切实际的;三是实现公允价值记账涉及到一系列管理方面的判断,易于受到操纵;四是单一的全球会计准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同时丧失尝试的必要性和空间。这可视做欧盟等在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过程中七嘴八舌争论后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同时,就财务报告本身,有人提出“新三重底线”的观点,认为编制财务报告的底线和基础不仅仅是企业利润,还应包括社会责任和环保收益。
会计越发展,人才越重要
作为建设会计标准执行机制、保障其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之一,财政部首期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面试工作于11月16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拉开帷幕。经过面试,56名佼佼者最终脱颖而出,将于12月10日参加财政部首期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
财政部官员指出,在大中型企业中有一两名层次高、知识面广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并带动整个集团公司财会水平的提高;同时,作为高级会计人才,不仅要成为会计实务专家、培训专家、宣传会计政策专家与研究型专家,还在成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员”,共同促进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
而打造会计领军人才三系列的其他两个系列,注册会计师系列的英语及综合能力测试于11月6日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厦门四个考区开考,共有 754人参加;学术系列的会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的选择和培养也已紧锣密鼓地开场,今年将有30名会计学术领军人才被财政部选出。
这些人才“选秀”行动一方面是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旨在建立一种支撑体系;同时,也是财会人才市场现状的一种反映。目前,财会人员呈“冰火两重天”,基础的会计人员供过于求,而高级的财会人才需求很大,缺口也很大。有需求,自然需要培养与供给。
不过,在会计领军人才的打造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宜得到关注与解决,一是人才培养的费用来源问题;二是人才培养之后,如何确保其留在原单位服务,以达到政策的初衷;三是对人才本身的要求,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今日的佼佼者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其周围的现实环境,以解决中国式问题-红眼病。
重温会计经典之辞
中国会计教课书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颠扑不破。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会计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继5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出台之后,股改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也闪亮登场。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配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财政部日前下发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就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做出明确。其中规定,企业应当设置“股权分置流通权”和“应付权证” 科目,分别核算企业以各种方式支付对价取得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流通权和企业为取得流通权而发行权证的价值,即大股东所付股改对价可挂账处理。自此,关于股改会计处理的争论暂告一段落。“股权分置流通权”科目极具中国特色,被媒体称作“世界性的全新会计科目”。
而随着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在业内征求意见,有关股权激励的相关会计处理规范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不过,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悬念应不多,因为不论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看,还是从西方国家发展趋势与实践来考察,股票期权的费用化处理已成为主流。
读万卷书之后
曾经的会计学子读万卷书之后,又走了一些路。然后,回顾总结一下,既为后来人提供经验,也是未来行路的一种准备,同时,更是一种会计相关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普华永道、安永、德勤与毕马威“四大”的声名赫赫之下,过来人谈了他们的感受,包括人际关系、职业定位、薪水与培训等方面:同事之间关系很融洽,升迁更多地看个人成绩;对于不打算以审计、财务为终生职业的人来说,四大还是不要去了,因其以后的职业定位会比较狭窄;刚进四大,薪水不算高,但与其他行业比起来,也算不错的了;除了英语能力方面,四大更看中个人素质与学习能力;公司有一套成熟的培训方案,每年都有很多培训,可以保证员工不断充实自己。
同时,也有人觉得,身体不好的不适合四大。当然,其加班并不是象外界传说的那么恐怖,而是分忙季和淡季。
无独有偶。关于财会从业人员的加班问题,中国会计视野网站的调查显示,96%的财会人员平常都有加班,平均每月加班19.58小时;按《劳动法》规定,加班需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而在有加班的被调查者当中,有50.77%的人并没有任何形式的加班补偿;加班情况最严重会计中介机构人员中,加班比率高达99%.过劳之后需要休息。不过,正如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偶尔为之是放松,天天为之则是受罪。休息亦然。十一月初,北京一名女会计因不服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工人身份为她办理退休的审批,于法庭上叫板“50岁退休”的规定。表面上看,是干部与工人身份之争,背后却是一种对利益的争取与对工作的渴望。累了想休息,真要休息了又心不甘,处处充满着矛盾。
谁搞伤了中国注会
上月底,经济观察报下属研究院对会计师事务所信任度进行了排名,包括“四大”在内的各家事务所被冠以“较少信任”、“不信任”与“极不信任”,最终得分皆为负,而样本公司数量大多为一家或两家公司。
针对此排名,中注协发表声明予以谴责,认为该研究院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缺乏正确理解,调查方法存在重大缺陷,总体评价结论严重失实,可能误导社会公众;同时指出,该媒体及其研究院这种缺乏科学性、严肃性、不负责任的做法,侵害了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声誉。对这一不道德行为,中注协保留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的权利。于是,在2005年度对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争论与关注,终于公开化。
应该说,今年以来,官方对注会的几次处罚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会计行业的整体信心。中国会计视野网站最近发起了“2005会计行业信心指数调查”,阶段性调查结果显示,对于“2005年会计行业的社会声誉”的判断,有64.29%的投票人认为“一般”,有30.36%的投票人认为 “不好”。
其实,注会行业执业质量以及信任度等问题,只是中国微观经济环境的一个缩影。近期,有学者撰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源及对策,其中指出:上市公司本身是信息造假的源头,而审计、监管、会计准则与制度等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
在明确源与流的基础上,才宜对中国注会行业信任度等进行具体分析。总体而言,该是各三十三大板。首先,是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管理问题。以四大之一的德勤为例,谢百三教授曾描述自己在看了中文网站之后的感受:“就像是吃了一只苍蝇。”,暂放民族主义情绪,但德勤近期的疏漏太多了,又不愿意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完整的解释,所以媒体只好怀疑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存在道德水准低下、为利益不择手段的情况。其次,是媒体在其中的推波助澜。随着会计审计问题趋热,各大媒体记者也纷纷加入追逐的行列。然而,会计审计却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追逐没有错,只是需要补补课。比如,某著名媒体的一篇译文中,将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译成“公平价值”。对于所追逐的事件,媒体不应成为“晦体”。第三,虽然今年对注会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
一位注册会计师在看了众媒体对注会信任方面的报道之后,感觉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可以坦率地讲,真的没有几个会计师愿意作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堕落”,相应的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也应承担责难,一股脑将板子打在会计师身上,有失公允;同时,我也觉得中国证监会的监督力度不够,太过放纵,太过手软,民间专栏作者用公开资料能揭露上市公司的资金黑幕,难道证监会的人就发现不了?